斷捨離-簡單生活是一種個人選擇
最近有電視台又開始播放與「斷捨離」執屋有關的節目,看著整理的過程總是令人感覺「療癒」,不論是有實際需要,抑或是像日本「斷捨離女王」近藤麻理惠所推崇的—「人生可以透過收納法改善事業與愛情」,透過整理物件去調理身心靈;「斷捨離」大概是現代都市人不斷要面對和學習的貼身課題,亦吸引不少人去研究。
「擁有」以外的自由選擇
日本作者佐佐木典士在《我決定簡單的生活: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,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!》一書中,提出了擁有並不全然等於幸福,在「擁有」以外,人其實可以有更自由的選擇。他從斷捨離到極簡生活主義,透過暫時跟無止境的物欲保持距離,來思考「幸福的形式」。
無需刻意「捨離」
作者分享了55項減物法則,幫助大家思考並整理家中物品。一般人以為極簡生活即是將物欲降到最低、擁有愈少物品愈好。其實每個人「需要」的物品不同,而需要「捨離」的物品也不同,即使家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物品,只代表他的需要較多,只要那些物品能讓他每天充滿活力,便無需刻意「捨離」,強迫自己丟東西。
極簡生活的第一步
斷捨離的開始是「擁有」,透過改變「擁有」的方法,如改變購物習慣也是展開極簡生活的第一步。作者認為,我們可以重複購買自己喜歡的相同物品,當現有的物品已經足夠讓自己滿足,就自然能夠減少想購買新物品的意欲,購物時亦有助我們更快做決定,減少挑選新商品而浪費時間,及做錯決定。
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些進階版減物法則︰
- 謹記令人滿足的不是物品的「數量」
- 利用簡單的穿搭技巧減少服裝的數量
- 東西愈少愈有個性
- 想了5次或以上要丟掉的東西,請立即丟掉
- 「測試」自己是否真的需要
- 怦然心動的物品也要丟掉
- 趁健康時整理生前遺物
- 減少雜物並不會令人失去原有的風采
- 想丟的時候不要想太多
- 不與他人比較
- 「減物癖 」與「囤物癖」是同一種心理病
- 極簡主義是一種方法,也為你揭開人生新序幕
【專為對心理學有興趣同學而設 踏出進修第一步】
修讀 University of Essex Online 的 MSc Psychology 碩士課程,您可以學習到心理探究、發展心理學,認知心理學的基礎和加強對實際應用的理解。
100% 網上教學,學生能按自己時間上課。
最新2022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英國大學排名27位。
畢業生可從事多個行業的工作,包括商業、行政、社會服務、護理、教育與培訓工作等;或選擇繼續接受高級心理學專業培訓課程。
學費可以月供方式繳交,減輕學生經濟負擔。
了解更多
已有 539 人瀏覽
分類:讀好書
你可能感到興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