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個鍛鍊「心理韌性」方法,練成「劍神」超強大心臟
國際體壇盛事曲終人散,一班運動員為大家留下了不少精采而難忘的畫面,包括「微笑劍后」江旻憓及「Come Back King」張家朗於出局邊緣仍然保持臨危不亂,一直沉著應對直至逆轉勝獲得金牌,令所有支持者都為之振奮。美國心理學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, APA)將這種能夠適應逆境、甚至創傷或生活各種巨大壓力來源的能力,稱為「心理韌性」 (或「心理彈性」,Psychological Resilience)。其實不只是運動員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面對不同的困境、挑戰和壓力,擁有強大心理韌性的人可以愈戰愈勇,比起留於害怕或提早認輸,他們更傾向選擇重新振作,面對目前的挑戰。
心理韌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基因、大腦、個人性格特質、成長環境、社會地位、生活環境等。我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主要負責控制認知與情緒,特別是認知彈性,而額葉神經網絡也負責調節個人的心理韌性;高認知彈性的大腦有較高的神經可塑性,心理韌性也會較強。
由此可見,一個人心理韌性的強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,我們可透過訓練,讓大腦前額葉皮質部位習慣不同的思考迴路,例如由「發生甚麼事?」或「為甚麼會這樣?」轉向思考「該怎樣處理?」等,來鍛鍊心理變的韌性及強度。APA提出了以下10個提升心理韌性的方法:
自我覺察與照顧
- 把握每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,包括從挫折中反省及作出整理。許多走出逆境的人於事後表示,雖然受了傷但是能發現自己變得更強韌、獲得更多自我價值感、更珍惜自己的人生,也與身邊的人建立更密切的關係。
- 關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,做自己感興趣且可以讓自己放鬆的事情。保持有規律的作息及運動以維持身體、心理和精神健康。
樂觀正向的態度
- 不把眼前的困境視為無法解決難題,即使是客觀上無能為力的事情,也可以試著以樂觀的態度想像事情總會好轉。
- 採取積極的態度,盡自己的所能去克服困境,不要選擇逃避然後妄想困難很快就會過去。
- 身處難關之中時嘗試以長遠的角度,客觀而宏觀地檢視現在的處境,切勿過度放大難題,甚至災難化地思考當前的處境。
- 練習正向思考,嘗試思考自己要的是甚麼,而不是想著自己害怕甚麼。
- 相信自己的直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接受與行動
- 當發生的事情並不如你所預期時,先接受你無法改變的部分,再將注意力聚焦在你可以改變的地方,接受「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」。
- 為自己訂立合理且具有建設性的目標,然後試著將目標分成多個小目標,或分為短、中、長期,下定決心有規律地展開行動,讓自己逐步邁向目標。
建立與他人的連結
- 與家人、朋友及其他人保持良好關係也可以透過參與宗教團體、舊生會,或不同的運動小組與人連結;接受身邊人的關心、支持與幫助,若身邊有人需要幫助時,也要伸出援手。
心理韌性強的人並非不被現實的困境和壓力所衝擊,只是面對衝擊時更知道如何重整能量或更能快速調節心境,以面對及處理當下的挑戰和壓力。在現今多方面都面對著極端急速變化的世代,我們不妨在每次的挫敗經驗中,逐漸培養及加強面對挑戰的能力,在不同面向的成長,展現更有韌性的人生。
圖片來源﹕張家朗 Edgar Cheung Ka Long Facebook專頁
已有 2739 人瀏覽